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物素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物素材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物素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物素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如何选择?
高考作文因为是考场作文,且系立场发挥,所以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写出亮点,吸引阅卷老师的关注,引用什么样的素材是非常重要的,而一般素材的选取都和人有关系。
小编也是高考的过来人,且在高考时语文成绩并不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面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的。
首先我们在考前准备的人物素材,首先应注意的是多元,因为我们在高考作文中有时需要说明的事情不仅需要正面素材,也需要反面素材来说明。
其次,就是所选择的人物肯定不能是已经大众化的,比如讲爱国,动辄屈原、岳飞、孙中山这样的大人物,而在论述的时候则容易趋同,因为高中生所看到的资料一般还是大众化的,对于人物的细节和深入的东西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一般高中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小编觉得在准备相关人物素材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美国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的“教育即生活”,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例子可以为我们在作文中所用。比如讲奉献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讲雷锋,而讲塞罕坝人的精神,这样既贴近了时势热点,又避免了大众化。比如讲网络的负面影响,我们是否可以联系之前网络上兴起的所谓“蓝鲸游戏”为负面典型,这样可以非常醒目。因为最终的试卷是要老师进行网上评阅的,试想一下,如果阅卷老师在已经阅卷非常疲劳的情况下,突然发现一篇引用论战与其他文章不一样的作文,阅卷老师会作何想法,至少分数上肯定是不同的。
实际上,高考作文是最容易在短期内加分的,不用参加辅导班,自己体悟,都可以得出比较好的结论。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请解析他们一首诗或一篇散文?
曹操(155一22O)字孟德。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曹植(192一232)字子健。孔融(153一2O5)字文举。陈琳(?一217)字孔璋。王粲(|77一217)字仲宣。徐干(171一217)字伟长。阮瑀(?一212)字元瑜。应瑒(.?一2I7)字德琏。刘祯(?一2|7)字公干。
刘祯,"赠从弟"(其二)贵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动。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开头两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平稳自然,正所谓"不由作意,气格自高",语句工整老实,而形象率真。从诗意看。矛盾尚未显露,场面是平静的,自有一番世外标格的意趣。
接下来的三,四句就不那么平静了,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动。这里的"一"是语助词。语气上连连加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性便自然凸现了。这里语句仍然工整平直,但诗情却开始震荡。全诗的意旨,通过形容词"劲"而有所提示。
以下两句是: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语气似又平缓下来,但诗意有了新的开拓,前面只说了风狂松劲,这里却提出冰霜。.岁晏霜寒,环境愈发恶劣了。而山松却未见萧索,最可称道的是,山松一年到头总是这样端直如一,正气凛然。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末尾这两句最见功力,从技法来说,转用虚词引领设问,语气上立呈斡旋状。避免了全诗笔调上过于平直,就诗意而言,又完成了最后的开拓,揭示了松柏具有耐寒不凋,坚贞不变的本性,于是主旨毕现,全诗顿然有了厚味。
魏志,王粲传中有裴松之注引"典略":"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刘祯平视"。由此可见,刘祯为人是比较狷傲的。了解这一点,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刘祯清峻硬朗的诗风。体会这篇"赠从弟"的诗中内涵。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样,在那个时代处在一个主导地位。今存诗歌20余首。最著名的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他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下面就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解析如下,诗的全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诗的前四行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观沧海》的***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表现。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物素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物素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ssnss.com/post/7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