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赏析摘抄高中语文必修(论语鉴赏文章)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论语赏析摘抄高中语文必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论语赏析摘抄高中语文必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谢谢邀请!
这话出自《论语》1.6,之后被《***规》收录为“总序”。
这句话的意思是“***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言行谨慎并讲究信用,对别人要有爱心并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是以“育人”为先,把人做好了,才去学习文化知识,就如我们现在也提倡“德智体美”,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这是儒家一直提倡的。但这个序列,却被后世给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往往是看读了多少书,是否有治国之策等等,到了科举制度产生后,“学文”更是成了第一位的事情。尽管,各朝代都有一定的“举孝廉”“举贤才”的***措施,但人为因素太重,并不成为有效的补缺措施。
孔子所教的,并不单单是文化典籍,从整部《论语》来看,有说孝、礼、敬、射、御、乐等方面,说文化典籍如《诗经》、《尚书》的很少,而其中出现的“智者”,也不是以知识的多少来划分,而是以是否能明辨是非来划分。更多的时候,是要求***做好自己,学好礼仪,对人要仁,对事要敬。
孔子的这句话,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这个社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人。正如陆象山所说:“纵使某不识一字,亦要堂堂正正做人!”望与君共勉。
答题完毕。谢谢邀请!欢迎关注与指正!
第一部分
- “***”,是后生小子,“出则弟”的“弟”,就是悌,尊敬兄长。
- “谨”,是做事踏实,不乱来,有始有终,谨慎可靠。
- “信”,是说话诚恳,言出必行。后生小子,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兄长,做事踏实可靠,说话恪守诚信。
- “泛爱众而亲仁”,对那寻常的众人,都一体爱之,不会瞧不起谁、憎恶嫌弃谁。而对那有仁德的人,则更加亲厚。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文献,指诗书六艺等等。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就可以读书学习文献了。
- 这一句,非常深刻,张居正赞之为“万世之明训”。德行实践是本,读书学习是末。如根本不固,学也枉然!
第二部分
- 德行,如《大学》所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 实践,如《大学》所言,格物致知。
- 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再去读书。
- 如果没做到,继续做,别读书耽误时间。
- 这个体会太深了!刚刚开完公司年会,有同事说他买了好多书,决心花六年时间读完。
- 我说幸亏你告诉我了,打住!
- 绝对不能这样做,否则非把自己带坑里不可。
第三部分
- 我的所有本事,并非是从我读的书中学来,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体悟总结而得。
- 懂得了之后,偶尔看到某书,发现与自己的想法相呼应,于是去读它,再顺瓜摸藤,顺藤摸瓜,去读那整个体系,通过读书来整理自己,提高自己,进行系统升级。
- 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
- 读生活是本,读书是末。
- 我们每天都经历生活本身,没有从生活中留下点滴印象,却埋头钻进书里去找,那是舍本求末。
此句话出自《论语》,大概意思是说,孔子说: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处事谨慎,诚实守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要学习文化知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是把做人放在了人生的第一位置,把学习文化知识放在第二的位置,因为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更好地做人。从“入则孝,出则悌”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是从家庭内部***关系开始到外面普通社会关系的延伸。这一延伸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孝悌”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良好道德品质,经历从父母和兄弟姐妹关系的道德情感,到家庭之外和所有人的关系,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超越过程。通俗地说,孔子这几句话是告诉我们,做人的本分首先就是从小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等我们长大后,面对家庭以外各种形形***的人,我们就要学会在人群中做到“谨而信,泛爱众”,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在有了这些基本的为人处事修养后,我们就需要继续有所提高,那就必须读书学习,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做人之思想之根本。
这是《论语·学而》第六章记录的孔子的话: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原文通释:
孔子说:“做弟弟做儿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在外学习要尊敬兄长,谨慎讲信用,友爱众人并亲近仁厚的人。做事有余力,就学习文化知识。”
这里的“***”,指学生或年纪相对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直释就是“回到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就尊敬兄长”。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回到家。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兄长,也可泛指敬重年长于自己的人。第二个“弟”,读tì,同“悌”。“入则孝,出则弟”应该是“互文”形式。 “则以学文”意思是“就用它来学习文化知识”。则,就。以,用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之”指代“余力”。文,历史文献,文化知识。
孔子的这些话明显是对学生们说的,后世的《***规》就是根据本章《论语》制定的。
“孝”与“悌”是对“***”的最基本要求。这里的“入”和“出”是互文,在家、出门都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并不单指回到家就孝顺,在外面就可以不孝;只有出门才尊敬兄长,在家就可以不尊敬。
“谨”是“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敬业的“敬事”,也包括与人相处时的“敬事”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即“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和“传而习之”。
“泛爱众”即“博爱”。
可以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明显看出孔子是强调德育为首的。首先是做到品德修养好,然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论语赏析摘抄高中语文必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论语赏析摘抄高中语文必修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ssnss.com/post/85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