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高中理综教学质量(如何提升高中理综教学质量的方法)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提升高中理综教学质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如何提升高中理综教学质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做理综卷有什么方法吗?
由前往后做,一般不要先做完一科,再做另一科,这样做如果有的科出题难了,花的时间过多,就会影响其余科的答题时间,另外做题难了,也容易影响下面做题的心情。
一般试卷出题的顺序是由易到难,所以应由前往后做,具体应该分两遍来做题,第一遍先做容易的,简单的,做题的过程中遇见一道题有点难度,但较费时间,可以先放过去,一般选择题用时三四分钟,没有做完,直接放过做后边的题。第二遍做有思路但是有点麻烦的题,能拿多少分,就尽量拿。物理25题不要放到最到最后做,否则最后时间看到二十多分的题没做,往往静不下心来做压轴题,导致条件审不清出错。另外如果是优秀生,要尽量把题做做,基础一般的学生也不要直接放弃过去,应该读读题,据题意,列方程,这样也可以拿五六分。
首先最大的技巧是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全卷都是一加一等于几,那你肯定半小时不到就做完了,理综卷也是一样,我当时对理综的态度是先刷题,找同种类型的题刷,按照难度等级,中午睡前做一套理综选择,晚上睡前做一套理综大题,理综想拿高分不容易,正式的高考,选择题根本没有考虑第二遍的时间,所以要巩固细节性知识点。
另外选择自己的优势学科,不一定按照试卷顺序往下做,一千个考生里面,就有一千种做题顺序,根据自己对学科的掌握程度往下做,这样该拿的分全到手了,对自己做题的自信也大大加深。
根据理综试题结构排布和难易程度以及所承担的选拔性功能,可以肯定说有一部分考试是无法完卷的,不能完卷部分包括考生不会做的题目和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做的部分,这一点是确信无疑。
解答理综试题,要有一定的方法技巧,还要根据理综试题结构的排布进行逐步推进,必须要合理的分配时间安排,解答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细心大胆、严肃谨慎、思维严密敏捷、规范合理。
1.考生要想在高考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通过平时大量的模拟考试训练,注重理综答题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注重题型解答思维的拓展和扎实训练,逐步提升理综试题答题应试能力,才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2.理综试题答题,根据理综三科试题结构和总分的设置,合理安排各科答题时间。理综试题总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原则上每一分钟要拿到2分左右;总体上来说,物理部分110分,化学部分占100分,生物部分为90分,因此物理部分用时50分钟左右,化学用时40分钟左右,生物用时40分钟左右,最后预留2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最后的复查。
3.理综试题最好按照试题设置结构从头到尾解答,因为各科试题总是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布。选择题部分必须从头到尾解答,按照选择题序号进行解答,接着物理实验部分,再按照物理大题顺序逐步推进。个别学生做结束选择题之后,直接跳跃到生物部分解答,原因是生物部分相对比较简单,以此来提升自信心,只要考生平时模拟考试训练过程这样做比较顺手,也未尝不可。
4.理综试题解答要快速,计算题书写要规范,解题步骤严密而有条理性,符号要书写规范标准,字迹清晰标准,不能潦草不清。因为答题卡要扫描之后在网上阅卷,只要书写潦草,扫描出来之后字迹异常难看,阅卷教师会从心理上会减少印象分。也就是说,越书写工整,字迹笔画越清晰的字体,扫描出来之后越漂亮。
5.理综计算题解答之时要写出解题依据,公式不能出现二级结论,要写出公式原型。解题思路要有理有据,步骤条理性清晰,一目了然,不能啰里啰嗦,简明扼要,要书写得分点,计算部分要准确,作图要规范,先用铅笔画图,修改正确之后再用中性笔画一遍。
6.理综试题答题卡切记乱涂乱抹,要有规范的改正符号,不能在理综试题答题卡上随意涂抹,错误部分用标准的符合标出,再写出正确的步骤过程。
7.答题过程中要大胆心细,对于不会做的题目大胆放过,不要耿耿于怀,先做会做的题目,按照顺序逐步推进,等将会做题都解决之后再回过头来复查不会做的题目。
8.选择题部分一次性完成,边做边涂卡,过程要准确及时,不能在涂卡上浪费时间,对于不会做的题目写判断出一个心理上最正确的答案,直接先涂上,等做完所有题目之后反过来复查之际再解决,以免因为时间紧张而最后放弃了不会解答的选择题。
总之,理综的解答是一个系统而详细的过程,理综试题直接关系到整个高考总分成绩的成败,必须依靠平时的刻苦努力训练,完善知识体系,强化训练,才能在高考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提升高中理综教学质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提升高中理综教学质量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ssnss.com/post/8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