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选题(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选题及答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选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选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高考数学数列所占比重是多少?
分值20分左右,约占总分的13%。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每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安排2-3道题目(1~2道选择或填空小题,1道解答型大题)。
选择或填空题的难度控制在中等,答题时一般较容易;而在试题的后半部分安排的1道解答型大题,多为中等偏上乃至较难的题目,它们是高考数学中的热点与难点。
扩展资料:
分类
(1)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项数有限的数列为“有穷数列”(finite sequence);
项数无限的数列为“无穷数列”(infinite sequence)。
(2)对于正项数列:(数列的各项都是正数的为正项数列)。
1、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增数列;如:1,2,3,4,5,6,7;
2、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减数列;如:8,7,6,5,4,3,2,1;
3、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摆动数列(摇摆数列);
4、周期数列:各项呈周期性变化的数列叫做周期数列(如三角函数);
5、常数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叫做常数数列(如:2,2,2,2,2,2,2,2,2)。
参考资料来源:
高考数学数列大题解题技巧?
1. 确定数列类型:数列类型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几何数列等。首先要确定数列类型,才能***用相应的解题方法。 2. 求通项公式: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通项公式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后续的计算。
3. 求和公式:如果题目要求求和,则需要根据数列类型求出相应的求和公式,求和公式能够简化计算过程。 4. 利用性质:数列有很多性质,比如等差数列的中项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平均数,等比数列的两个相邻项的比等于公比等等。利用这些性质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得出答案。
5. 构造数列:有时候,我们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构造数列,比如要求构造一个等差数列,满足第1项为1,第50项为100的数列。此时,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公差,然后构造出数列。
6. 注意审题:有些数列题目比较复杂,需要注意细节。特别是在求和时,要注意求和范围和求和顺序。
,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先要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在解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如首项公差项数等,根据这些条件来确定数列的具体形式。
3. 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列题目,可以***用递推公式或通项公式来求解。
4. 在解题时,要注意细节,如小数的精度符号的正负等。
5. 最后,要多做练习,熟练掌握数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以上是数列大题解题技巧的基本要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数列奇偶求和题型及解题方法?
关于这个问题,高中数列奇偶求和题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1. 求前n项奇数和/偶数和
对于奇数和,我们可以先列出前几项奇数的和:
1 + 3 = 4
1 + 3 + 5 = 9
1 + 3 + 5 + 7 = 16
可以发现,每一项都是前一项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公差为2的数。因此,前n项奇数和可以用以下公式求出:
S_n = 1 + 3 + 5 + ... + (2n-1) = n^2
对于偶数和,同样可以列出前几项偶数的和:
2 + 4 = 6
2 + 4 + 6 = 12
2 + 4 + 6 + 8 = 20
可以发现,每一项都是前一项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公差为2的数。因此,前n项偶数和可以用以下公式求出:
S_n = 2 + 4 + 6 + ... + 2n = n(n+1)
2. 求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之差
对于这种题型,可以先将数列分为奇数项和偶数项两个数列,然后求出各自的和,再求它们的差即可。
例如,对于数列1,3,5,7,9,11,13,15,17,19,分为奇数项和偶数项两个数列:
奇数项:1,5,9,13,17
偶数项:3,7,11,15,19
然后分别求出它们的和:
奇数项和:S_奇 = 1 + 5 + 9 + 13 + 17 = 45
偶数项和:S_偶 = 3 + 7 + 11 + 15 + 19 = 55
最后求它们的差:
S_奇 - S_偶 = -10
因此,数列1,3,5,7,9,11,13,15,17,19的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之差为-10。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选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选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ssnss.com/post/75518.html